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

從奧運會看中美大競賽



在過去的兩周里,中美之間的全球競爭,擴展到了倫敦奧運會的舞臺:中國在金牌競賽中一路領先,直到最後幾天才被美國超越。這個情況能帶給我們什麼新認識?

美國的46塊金牌中,有25塊是在兩類運動中贏得的——游泳和田徑,還有8塊是在需要規模和速度的團體運動(如籃球)中贏得的。而中國的金牌集中於六類運動:舉重、跳水、體操、乒乓球、游泳和羽毛球(各自取得的金牌數為4-7枚不等)。兩國只在游泳和體操項目上有重疊,其他項目上的重疊非常少。劉翔在110米欄中令人失望的失利,讓中國失去了一枚幾乎板上釘釘的金牌,但除此之外(也除了競走、五項全能比賽中的三枚銀、銅牌之外),中國隊給奧運田徑比賽留下的印記,基本可以忽略不計,正如美國隊給乒乓球、羽毛球、跳水和舉重比賽留下的印記一樣。

看完奧運會的人會有這樣的印象,中美在兩個不同的方面主宰著奧運會:無論是在水中還是陸上,美國人在需要肢體速度的項目上有著不可撼動的優勢,而在需要進攻性、勇氣、精確性和反應速度的項目上,中國則擁有傲視群雄的能力。那麼,中國有一天會在田徑和游泳項目上和美國平分秋色嗎?美國能在舉重和跳水方面和中國分庭抗禮嗎?考慮到兩國在2012年奧運會準備期間的財力,以及運動人才儲備的廣泛性,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許應該是:在中美兩國擁有某種天然優勢的奧運項目上,兩國已經分別取得了主宰地位。盡管總體上中美兩國的獎牌競爭非常激烈,但從另一個角度看,兩國在運動實力和競技技巧上的天然差異,意味著它們之間並沒有展開直接的競爭。在奧運會上,最終結果為美國奪金、中國拿銀或銅牌的項目(或相反),是非常少的。

在全世界,中美兩國正在為爭取全球性的聲威,展開面對面的競爭,但兩國不同的歷史、文化和經濟狀況意味著,在事實上,兩國互補的情況,遠遠多於兩國展開短兵相接的「零和博弈」。總體上而言,一個強大的中國會增強美國的力量,反之亦然。如果美國經濟增長,中國出口產業顯然會受益,而美國又是中國儲蓄資金的主要利用者。

但遺憾的是,中美兩個世界大國在經濟和文化上的這種互補性,卻不是中美關系最為明顯或重要的方面。只要看看美國大選,就能發現美國民主、共和兩黨的人士都是如何努力利用美國社會涌動的反中國情緒,來爭取大眾的選票的。米特‧羅姆尼已經把向國會提交認定中國為利率操縱者的提案,設定為本次競選的核心政綱之一。與此同時,在今年1月,奧巴馬在他的《國情咨文》中表現出了爭取選票的靈敏嗅覺:他宣佈成立一個「貿易執法單位」(Trade Enforcement Unit),「以調查中國等國家的不公平貿易行為」。與此同時,在六千英里之外的北京,中國政府也完全明白,無論中美雙方私下裡怎麼交流,在本國民眾面前表現出一副對美強硬面孔,是非常重要的。

我們正在目睹的,權力和影響力從美國為首的西方向中國為首的新興世界的轉移,在世界歷史上曾經發生過,但都伴隨著一場大戰,或者一系列的戰爭。今天,美國人不大願意接受他們不再是「老大」的觀點,並決心恢復(在一些人看來是維持)他們的地位。但中國的體量和經濟增速將使中國不可避免地在經濟方面超越美國。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,以購買力平價計算,中國已經占據全球GDP的14%,而美國為17%。對於一個即將在經濟上俯視美國的中國,美國將如何應對?而另一方面,中國可以怎麼做來緩解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緊張的加劇(這種加劇最終可能導致戰爭)?

中國必須學會扮演一種「和善的巨人」的全球角色,而不是像一個魯莽的、咄咄逼人的暴發戶,仿佛剛剛闖入舞臺,試圖搶走所有人的機會。美國人也許已經看到中國將在規模上超過它,而且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,但中國應該體會到美國人接受這一點的難處,並幫助他們剋服。中國還必須找到合適的方法,讓美國瞭解中國的文化和歷史。不幸的是,歷史上,自美國於20世紀30年代晚期決定支持中國國民黨之後,1949年中國共產黨的勝利,在華府就被視為美國遠東政策的大失敗。直到今天,大多數美國人依然有這樣的想法。但只有當美國開始認識到真實的中國時,這兩個世界級大國之間本質上的互補性,才能讓兩國都受益,同時也惠及世界所有國家。

聽打‧逐字稿陳愛君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