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家:良窳殷鑑不遠,廣告效果難以預測
林書豪在「林來瘋」現象竄紅之後,廣告代言邀約接踵而至。從歷史經驗來看,儘管雙方都精挑細選,希望能締造「雙贏」成績,但實際上,這就像挑一個哈佛畢業生進NBA,究竟能不能奏效,沒人說得準。
Volvo 爭取到林書豪為全球代言人
林書豪在「林來瘋」現象竄紅之後,廣告代言邀約接踵而至,各家大廠無不想抱重金爭取,而拔得頭籌的是現在由中國擁有,過去瑞典最著名的車商 Volvo。從歷史經驗來看,儘管雙方都精挑細選,希望能締造「雙贏」成績,但實際上,這就像挑一個哈佛畢業生進 NBA,究竟能不能奏效,沒人說得準。
Volvo 在周一宣布,邀請林書豪擔任「品牌大使」,協助包括美國、中國等 7 個國家的汽車銷售,這是林書豪成名後第 1 個個人的代言合約。
《SmartMoney.com》Quentin Fottrell 在 Blog 上報導,新加坡的品牌策略師 Martin Roll 指出,由於亞洲正值興起,而亞洲名人也更加受重視,正是像林書豪這種竄升的新星受注意的原因。不過,品牌顧問也認為,這種不同產業文化領域的合作要想成功,其實難度頗高。
例如,在 2008 年時,Sharon Stone 不當發表言論,指出西川地震是官方壓迫西藏人民的報應,而讓她代言的迪奧 (Dior) 遭到抵制,最後必須撤掉所有她擔綱的廣告,就是著名的例子。
但是,適當的代言人也能大幅提升產品的銷量。Tepper 商學院助理教授 Timothy Derdenger 就認為,像是 HTC (2498-TW) 和 Dr. Dre 在耳機品牌 Beats 上的合作非常成功,成功提升了消費者的需求。這也是為何名人廣告總是流行,據調查,約占廣告數量的 15% 左右。
對廣告主來說,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說服使用者,即使沒有收錢宣傳,代言人也願意使用他們的產品。
行銷顧問 Cre8tive Partners 執行長 Scott Barbour 表示,有些代言人拍了很棒的廣告,但很難令人聯想他們和產品的關連,就像 Jerry Seinfeld 與微軟 (MSFT-US)、Jay-Z 和惠普,或者是 Kobe Bryant 與土耳其航空。你會相信 Kobe 總是搭乘土耳其航空旅行嗎?
聽打‧逐字稿陳愛君
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
邀林書豪代言有多大助益?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